宪法就在身边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宪法在我身边》。12月4日,是中国的“宪法日”。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一提到宪法,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宪法离我很远”、“和我没什么关系”……宪法里面规定的都是“高大上”的内容,诸如“国家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用不上,也不关心。但事实是这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宪法不仅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关系重大,如果我们了解宪法,就会发现宪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影随形。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认识宪法。
先说说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为什么称宪法是“根本”大法?打个比方,就好比一棵树,要有树根才能有树干、有树叶,才能有生命,而宪法就是法律这棵大树的根,其他的法律都是宪法这棵树的枝干、树叶。任何一部法律都应当以宪法为基础制定,不能违背宪法,没有宪法,就是孩子没了母亲,大树没有了根,也就没有了生命之源。同学们可能在课堂上学过一些法律,或者至少是听说过,比如说《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任何一部法律,我们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第一条都会有一句话“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所以说,宪法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就像孩子的母亲,其他的法律就是大树的干和叶,就是母亲的孩子。那可能有的同学说,宪法这么重要,可是我听说过有人打民事官司,有人打刑事官司,但从来没听说过有人打宪法官司。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从目前我们国家的规定来看,宪法是不能直接在案件中适用的,那是为什么呢?原因很复杂,简单一点说吧,就是宪法的孩子很多,刚刚我们讲了,宪法是母亲,其他法律都是她的孩子,有事先找孩子,孩子解决不了的再找妈妈。再比如《宪法》第二十八条:“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这一条怎么才能够贯彻落实?或者说怎么样“维护社会秩序?”、怎么样“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怎么样“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所有这些怎么样是无法通过宪法予以规定的,那通过什么解决的呢?就这样宪法的一个孩子诞生了,那就是《刑法》!《刑法》一共有十章452条,里面规定了451个罪名,通过这些条款来实现《宪法》第二十八条做出的规定。希望通过这些讲解帮助大家对宪法的根本地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家有没有觉得宪法和自己的关系近一些了呢?
其次宪法和我们关系紧密,可以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和宪法建立了联系。出生后我们就拥有了国籍,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的户口本、身份证这些身份的象征,都缘于宪法(《宪法》第三十三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宪法》详细列举了公民享有的多项权利:平等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住宅不受侵犯、受教育权等等。可以说只要同学们有宪法意识,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可以随处发现与宪法相关的规定。比如升国旗时,《国旗法》对我们的行为要求就有约束;在上课、学习方面,《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对我们有所要求;在回家过马路时,《道路交通法》就对我们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在扔废品和纸屑时,《环境保护法》、《爱国卫生条例》等也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在对待残疾人的关爱行为方面,《残疾人保护条例》也作了具体规定;在我们上网方面,《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作了明确规定。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涉及到法。
“法” 是行动的指针,是我们每个人明确是非的界限,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法律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规定了从轻减轻处罚的原则,但是并不等于违法犯罪就不受到追究,我们中学生更应该遵纪守法,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拾起一张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遵从道德与法治的双重要求,让法治与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标兵班集体
文明班集体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