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园地 > 课题与研修 > 文章页

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

2013-01-18 16:15:30   点击次数:6829 次  【打印】 【关闭】

我们的话题从一道选择题开始: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游戏,午饭摆上桌了也不愿下线。一位妈妈愉快地把饭碗端给孩子,让他边玩边吃;另一位妈妈把饭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吃饭。
两种做法非常典型,代表家长面对孩子玩电游的两种心态:让孩子玩得高兴,无任何惩罚行为;让孩子玩得內疚,有或明或暗的惩罚行为。那么,同样的情境,换一个前提,孩子不是因为玩电游,而是因为思考一道数学题或读一本书而沉迷,家长会采取哪一种方法呢?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换了情境细节而改选前,一种。理由显而易见,学习功课和玩电游是两件相反的事,分别代表有价值和无价值,受到的待遇自然不同。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玩耍?如何看待电子游戏?又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双兼顾呢?
玩耍是最重要的学习
一直以来,在一些人心目中,“玩耍”只是儿童的一种年龄属性,没有价值属性,玩不玩,玩什么都一样。事实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早已证实,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儿童首先是在玩耍中认识、模仿和体验各种常识的。剥夺玩耍,不仅剥夺了童年的快乐,更剥夺了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育中,为学生提供休闲的享受是一项非常严肃的责任。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眼前的健康,更是为了对他们的习惯形成永久性的影响。
“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这样一种论断,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可这一观念在我国得到确认和推广却是近些年的事。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中国人不重视娱乐休闲。恰恰相反,中国人非常会玩耍,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对玩耍的重要性形成定论。认识不到一种东西的重要,就不会给它足够的关注和礼遇。
一直以来,人们熟稔的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以至于很多人把玩耍和成才对立起来。尤其在当下,孩子们的玩耍和功课严重对立,人们只看到孩子在被迫学习中所获得的一点成绩,却看不到放弃必要的玩耍所遗留的长久隐患。
即使不考虑未来社会那么远,一个孩子在书桌前度过时间的长短也并不能决定其成绩高低。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来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完全呈正相关。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绪和智力都会处于糟糕的状态,成绩也将会处于正常水平线下,出现磨洋工、不专注、理解力差等问题。这些状况如果一直在恶性循环中延续下去,会变成一个人一生都去不掉的缺点,使其永远失去成就大事的气质。
电游并非“洪水猛兽”
事实上,生活在当下,想禁绝孩子玩电游几乎不可能。尤其年轻一代家长,很多人自身就是电游爱好者。可电游会成瘾的思想似乎已深入骨髓,很多成年人即便自己发自内心喜欢游戏,也会边玩边内疚。当他们面对孩子玩电游时,心态更是复杂而充满忧虑,就像一个酒鬼看着自己孩子开始学喝酒一样。
其实,电游就是个游戏。教育一直以来特别强调孩子的动手能力,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恰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动手工具。在玩耍过程中,孩子的智力也会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而且电游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既是一种社交途径,也可以独自玩。目前来看,没有哪一种玩具这样的优势。
至于说有些电游中有暴力、色情,这些不是电游的本质,就像色情和暴力不是图书的本质一样。不让孩子读坏图书和避免孩子玩坏游戏一样,必须要在允许阅读和允许游戏的前提下去解决,而不是取消阅读、取消游戏。
世上不存在只有益处而毫无弊端的游戏,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判断一种游戏的优劣,应有三点核心判断:第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三条可以套用在一切游戏中。
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些孩子玩电游过度。分析这种情况,板子不应该完全打到电游上。一方面,成人对电游有太多的偏见,这对儿童反而形成负面刺激,另一方面,游戏的目的本来只是娱乐,可现在,除了电游,几乎所有的儿童娱乐项目都成为培训内容:游泳班、唱歌班、绘画班、羽毛球班……没有玩耍,只有课程;没有娱乐,只有名次。当所有的玩耍被功利地利用,变成一项项任务时,电游成为“纯玩耍”的最后一块“净土”,其魅力自然也就独一无二。
放弃操纵学会不打扰
当下的孩子们,他们像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代新人那样,伸开双手接受世界为他准备的种种时,生命中必然的经历和喜乐却成为错误和问题,甚至是疾病。事实上,真正令人纠结的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则和功利原则。
事实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也许孩子会不时地玩得过了头,也许他们短时期内在学业上不如人意,只要家长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其玩,相信孩子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地玩耍而从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的认真与热情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投入并富于激情。
教育和其他事情的最大区别是,要实现长远大目标,必须经常以牺牲当下小目标为代价。
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并在不打扰的基础上想办法发展孩子的正面潜能。别让孩子把能量消耗在与家长的斗争中,浪费在过度的自我纠结中。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
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动不动发生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人们总是喜欢归昝于“生命教育缺失”——这种大而无当的陈词滥调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欲盖弥彰。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不要吃惊。
前段时词,美国康涅狄格州小学校园枪击惨案发生后,人们开始一窝蜂地把矛头对准枪支问题。可我们还能不能具体地追问一下:如此残酷的年轻人,他到底遭遇了样的家庭生活?拼凑一下媒体漫不经心提到一些有关他家庭生活的信息和细节,难看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比如,他的妈妈对两个儿子,尤其是小儿子亚当,即凶手,执行严苛教育,不高兴时会用枪指着男孩的头……
我们受一句话的误导太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话语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太多的人错把“规矩”理解为琐碎的管制,把“方圆”理解为服从,这种浅薄的理解只能产生一些浅薄的教条,不知让多少人踏入误区。
爱和溺爱根本不是一回事。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的爱越多,孩子成长得越健康。
 
——摘自《中国教育报》尹建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聘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