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教园地 > 课题与研修 > 文章页

听了王四海老师课后的一点思考

2015-11-19 09:51:09   点击次数:11526 次  【打印】 【关闭】

 听了王四海老师的课后,老师们进行了一些探讨,杭州市科学教研员吴志东老师对王老师的课也有比较高的评价。

作为我们学校的老师,特别是科学组的年轻教师,我希望大家在后面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越是得到肯定的课,你如果能有进一步的思考,有一些新的想法,能尝试着改进人家的教学设计,使得设计更合理教学更有效,那对自己的进步肯定会有很大的作用。

我是数学专业出身,教了三十多年的高中数学,对初中科学教学不内行,但数学专业出身的,大学里也都学过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等课程,我也想作点尝试,希望在我们学校的老师中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想法。

 

对王四海老师《建立杠杆模型解决模型》教学设计改进的设想

建模解题,在科学学科,数学学科中都是很重要的内容,特别是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在初中的科学教学中不断被提到。

对学生来说,建模解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选用什么模型?在物理学中就是考虑建立与什么原理相对应的物理模型来解决问题。这在题目中大多只是一种暗示,而不是明示。学生面对问题最头疼的也是这一问题。王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先复习杠杆原理,让学生进入这样的情景,产生联想,进而得到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理解,还不能说上面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

物理模型是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把实际问题“变成”标准的模型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一块木板如何抽象为一根硬木棒?是不是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给你这么大这么宽的木板好象不太好解决,木板如果窄一点呢?再窄一点呢?如果在这样的诱导下学生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学会了一种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模型的方法。把实验时提供的木板,有的换成窄一点的,甚至有的根本就象硬木棒也未尝不可。

从教学的角度考虑,还有一种思路也值得重视,在新课教学中,如讲过杠杆原理这一标准模型后,一根硬木棒可当成杠杆,两根硬木棒绑在一起行不行?三根呢?更宽一点呢?这就把标准的模型泛化了,泛化了就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了。

还有几个问题:王老师课中的问题是否还可选用其他物理原理建立其它物理模型来解决?利用杠杆原理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老师们提到的称量小车质量的电子称量程足够称出小车质量不符合教学设计要求问题;还有老师告诉学生我事先已测量过每块木板的重力,学生感觉可能也不是很好。

我们假定现在已经处在王老师已经讲完了他的内容时候,如果作适当的处理或者再提供一节课时间,我们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在原有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再增加合适的砝码,小车上放上砝码后使得一台电子称量程不够,两台电子称合起来量程足够。

第一步:让学生用原来的方法再称量一次木板重力,小车(加砝码,当成货车装上货物)质量。

第二步:让学生考虑,如果允许两组同学合作,可同时使用两组所有的弹簧秤和电子称,能否比较简单地测出木板重力和小车(加砝码)质量。

相信学生会想到下面的称量方法:

这样用力的平衡就很容易得到用两个读数相加的计算方法。

第三步: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这样就不需要事先称量的数据了,小车加砝码称重的问题也可用卸货称重方法,即把砝码和小车质量分别称重相加的方法验证)。

第四步:现在回到原来的问题,大家能否用自己组内的材料,想出不用杠杆原理解决两个问题的称重方法?

根据下面图示和力的平衡原理,也可以用两次读数相加的方法计算。(这里只是把一次两个读数变成两次各一个读数应该是容易理解的)。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聘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招生咨询